56個民族名稱圖片 風俗習慣
1.民歌
民歌是傈僳族人民喜愛的藝術(shù)活動。用傈僳族自己的話來說,那就是“鹽不吃不行,歌不唱不行”。民歌幾乎成了傈僳族人民的“第二語言”,無論在各種生產(chǎn)活動中,或是婚喪嫁娶時,傈僳族都要唱歌,甚至告狀打官司或調(diào)解糾紛,也常采用唱調(diào)子的方式解決。傈僳族的民歌按其體裁和形式,大致可分為六類:古歌、情歌、賽歌、祭歌、葬歌、頌歌。傈僳族民歌在演唱上保有獨自的風格,在唱短音符時常大量運用顫音,唱長音時則唱得平直樸素,音色渾厚低沉,使人感覺具有一種深厚的內(nèi)在力量。
2.舞蹈
傈僳族的舞蹈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日常勞動生活、向大自然進行斗爭的過程以及豁達的精神面貌。如有模仿動物動作和習慣的猴子劃拳舞、鴿子喝水舞、鳥王舞等;表現(xiàn)日常生活的婚禮舞、洗衣舞、腳跟舞等。這些舞蹈都是以琵琶、口弦等作伴奏;也有某些舞蹈是沒有伴奏的啞舞如腳跟舞和生產(chǎn)舞,這樣的舞蹈,大都通過下肢的動作來表現(xiàn),臂的動作較少,兩人一對互碰腳跟,以腳跟的撞擊來掌握節(jié)奏。由于舞姿生動形象,舞蹈的圖樣富于變化,加上舞蹈者的歡樂飽滿情緒,使整個場面顯得非常熱烈。
3.樂器
傈僳族較流行的樂器主要有琵琶、口弦等。琵琶是傈僳族民間流行的一種古老樂器,也是人民最喜愛的樂器之一。形狀與漢族琵琶大致相同,琴身較?。ㄓ械氖欠叫蔚模G侔焉蠜]有固定的音位劃分,僅用松香點一小點作為1個音位的標記,用4根金屬弦。演奏時用拇指與食指彈撥??谙乙嗍抢圩宓膫鹘y(tǒng)樂器,為每一個青年男女所喜愛。弦身是以約3寸長、半寸寬的竹片制成一條溝,中間刻起一片簧,演奏者對準口腔輕輕吹彈,讓彈片的聲音在口腔里引起共鳴,然后以氣息的調(diào)節(jié)使音色變得柔和、悠揚。口弦的音量雖小,但很動聽,尤其當夜深人靜彈奏時,再伴以輕聲地唱誦或吟詠,就顯得更加優(yōu)美動聽。
4.建筑
傈僳族的住房在不同地區(qū)有不同的建筑形式。怒江地區(qū)及四川鹽邊一帶的傈僳族住房多以竹篾房和木楞房為主;麗江、德宏和四川西昌等地區(qū)的住房則以土木結(jié)構(gòu)為主。竹篾房又稱“千腳落地房”,建筑時先在斜坡上豎立幾十根木樁,在木樁上面鋪蓋木板,四周圍以竹篾籬笆,上覆茅草或木板。屋內(nèi)一般分為兩間,進門第一間為客室,屋中央設(shè)一大火塘,上面置鐵三角或3塊石頭,作為燒飯時的支撐,客至都是圍火塘而坐。第二間為男女臥室,一般不允許外人進入。若子女結(jié)婚,有的另蓋新房,有的則將房屋面積擴大,父母住內(nèi)室,子女住外室。竹篾房的下面,一般作畜廄。
5.服飾
新中國成立以前,怒江地區(qū)的大部分傈僳族男女都穿自織自制的麻布衣服,只有少數(shù)富裕戶及上層人物才穿棉布衣服。一個手巧的婦女,每天約可織5寸寬的麻布6尺。傈僳族婦女的服裝樣式有兩種:一種上著短衫,下穿裙子,裙長及腳踝,裙折很多;另一種上著短衫,下著褲子,褲子外面前后系小圍裙。婦女的短衫長及腰間,對襟,滿圓平領(lǐng),無鈕扣,平素衣襟敞開,天冷則用手掩,或用項珠或貝、蚌等飾品壓住。有的以黑布鑲邊,衣為白色,黑白相配極為美觀。由于各地所穿麻布顏色的差異,又分黑、白、花傈僳3種。聚居在怒江一帶的白、黑傈僳族婦女,普遍穿右衽上衣、麻布長裙;已婚婦女耳戴大銅環(huán),長可垂肩,頭上以珊瑚、料珠為飾。年輕姑娘喜歡用綴有小白貝的紅線系辮;有些婦女還喜歡在胸前佩一串瑪瑙、海貝或銀幣,傈僳族語稱這種胸飾為“拉白里底”。新中國成立以前,各地傈僳族男子服飾都是麻布長衫或短衫,褲長及膝,有的以青布包頭,有的蓄發(fā)辮纏于腦后。衣服為上衣下褲,用麻織成。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傈僳族的服飾原料發(fā)生了根本的變化,麻布已經(jīng)幾乎絕跡。
五十六個名族